

作者:奥蓝
夏季的金莲川草原碧波如海,牛羊成群,游人如织。
7月末正是金莲花大朵绽放、大片盛开的季节,这里植被丰富,狍子、候鸟等野生动物穿梭其中,美不胜收。
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就座落在这里,这是一座在史学家口中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的都城遗址,记录了人类历史中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
元上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其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明代初期废弃为遗址后,完整保存至今。
如今这里不仅是国家湿地公园——内蒙古正蓝旗上都河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内蒙古官方评选的网红打卡地之一,申遗成功至今累计接待中外游客300余万人。
行走于元上都皇城遗址内,满眼尽是郁郁葱葱的草原景象,目之所及虽然只有残垣断壁和大型建筑基址,但在导游的讲解中仍可感受其恢弘大气。
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元上都遗址以其文化融合典范价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如今内蒙古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元上都申遗已9年,静候于此的自然遗产和所承载的文化都在保护和传承着。作为中国保存相较完整的大型古代都城遗址,建筑遗迹、人文遗迹、草原生态等都是保护的重点,当地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方针,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宝力格2010年起就在元上都遗址工作了。据他回忆,申遗成功前,保护是以文物局为主导的单部门进行的;申遗成功至今,这里已逐渐形成了公安、草原监理、当地种畜场等多部门联动,社会积极参与的保护模式,人防、物防、技防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日趋完善。
2019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评估中,元上都遗址获五星最高评级。当地的工作者们说起来都很是自豪。
行走于遗址的木栈道中,长满花草的土坯建筑遗址上包裹有防护网,周围用木栅栏隔开,监测系统随处可见。
2020年,元上都遗址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如今工作人员手机上都安装有app,随时观测动态变化。
“我们对这里的感情太深了。一草、一木、一个小瓦砾都是我们的心头宝。”夏季是元上都遗址游客最多的时候,宝力格和伙伴们每天清晨5点多就来到这里,晚上8点才回家。“这里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有心里割舍不掉的牵挂。”
在元上都遗址,牧民百姓也是重要的守护人。为保护自然遗产和当地生态,自2010年起,200余牧户陆续搬迁出遗址保护区。340座近现代坟墓被迁走,苗木基地、淀粉厂等被拆除,遗址内公路被关闭,退耕还草面积超万亩。2012年,他们还自发组成了马背文物保护(消防)队,巡护着元上都遗址外围保护区的近3万亩草场。
自然环境的恢复非常明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里的金莲花一年比一年多,狍子、狐狸、禽类等野生动物也变多了。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元上都遗址,一年四季都很美。
不少牧民如今还是元上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参与遗址核心区的日常维护,被一年四季的户外工作晒得黢黑。
“这份工作很辛苦。夏天雨水多太阳大,春秋风大,冬天雪大天还冷。” 苏日特勒图就是其中之一,他如今是保护中心摩托车巡逻队的一员,笑容质朴,不善言辞。
如果来到元上都遗址,锡林郭勒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打卡地。作为元上都遗址的配套展示工程,博物馆于2016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元上都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汉白玉螭首、琉璃兽首、勾栏滴水、灰陶瓦当……在这里,昔日上都城的繁华景象在这一砖一瓦,一柱一石中徐徐展开。
目前,第44节世界遗产大会正在福州进行,全球40多个项目出征申遗。在业内人士看来,“世界遗产”的荣誉很重要,意味着更多的关注、更大的投入和更完善的保护。
元上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编也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人对元上都遗址的期许也很高,毕竟这是内蒙古境内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元上都申遗刚满9年,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Copyright © 2010-2024 gansudx.net 甘肃电讯.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